创新治理、协同开放,办一流大学

2019-11-29     编辑:xyw     作者:     图片:     点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北群


  记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特色发展已经走出一条成功发展路径。“王牌学科”大气科学学科如何带动大学的整体发展?

  李北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前身是南京气象学院,成立近60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过去的部属院校划归地方,现在是教育部、江苏省、中国气象局和国家海洋局四方共建的大学。体制虽有变化,但学校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的初心始终未变。

  近十年来,南信大大气科学学科稳居全国第一。今年暑假我们提出“品牌化”的发展战略,其中最重要的“牌”就是学科品牌。我们正着力打造“气象+”“+信息”的学科品牌,围绕气象学科向环境、水文、海洋、地理、生态等相关领域拓展辐射,气象学科示范引领,多学科支撑跟进,比如环境学科更关注大气环境领域;管理学科着力灾害评估领域,设立了全国唯一的防灾减灾专业。

  气象学科对信息学科高度依赖,我们打造了信息工科特区,融合人工智能、自动化、电子、计算机、通讯等领域。作为教育部首批设置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35个院校之一,南信大今年上半年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最近又获批教育部的工程研究中心。

  总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大气科学学科群为主体并要努力建成世界一流,以环境生态和信息工科学科群为两翼并建成国内一流,形成基础学科群、支撑学科群和一流学科群的三维学科生态体系。

  记者:“大气科学”如何从中国第一迈向世界一流?

  李北群:对标大气科学世界一流高校,我们提出要做大气科学“世界第一”的目标。目前我们主要对标的是英国雷丁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的大气科学学科。前者的大气科学、计算机、数理等学科在同一个院系,多学科合作融合,还将欧洲气象中心搬到了自己的校园。后者的大气科学排名国际第一,并且与国家大气海洋局、国家级观测研究平台等相互融通。因此,我们推出系列创新举措,推动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

  南信大的“命运共同体”越来越广泛而紧密。2007年,作为省属高校,学校由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约共建;教育部、国家海洋局也分别于2012年、2014年签约共建南信大。在此基础上,我们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签约共建,在本硕博联合招生培养、师资配置、院长聘任等方面都有了体系化的制度设计。在和国科大共建的基础上,我们也推动学校相关院系和中科院20多家科研院所深度交流融合,建立一对一的合作关系,目前中科院有近30个团队在学校给学生授课,每年联合培养300-400名本科生。

  记者:在新时代办学格局下,我们如何推进产教融合?对标国家战略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南信大如何助力江苏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李北群:大学要从“象牙塔”成为社会的灯塔,必须通过办学体制的创新,实现大学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这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为此,我们聚焦体制改革,提出 “一院一所、一系一企、一院一校”的共建新理念。学校二级学院必须和中科院或社科院的一个所合作,一个专业必须和自己所在行业领域中最优秀的一个企业合作,一个学院必须和一所国际一流大学合作。

  学校大力推动与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合作。在气象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物联网与环境感知等产业集群领域,南信大与华为、腾讯、商汤等公司签定合作协议,在基于人工智能的中国“华为气象云”“华为气象一体机”等方面展开合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华为ICT学院”就建在校内;与中国华云集团正共同致力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毫米波气象雷达和地面综合观测系统成果的转化和企业孵化;航天宏图、太极集团、墨迹天气等业内最优秀的企业都已引入学校,推动落地融合。

  我们还大力拓展校地共建,与南京、无锡、徐州等地方政府广泛开展合作。在无锡太湖打造的全球首个湖泊中尺度通量网,成为国际合作的典范,得到教育部认可和表扬。去年底我们和南京江北新区签约合作建设“中国气象谷”,通过气象装备企业的研发、生产和孵化、气象大数据服务、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等6大产业方向布局“环南信大”知识经济圈。未来5年,气象谷将打造集教育培训、项目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于一体的气象服务行业全产业链。

  记者:南信大一直对外拓展合作,也包括打造国际“朋友圈”,国际化办学的背后,有什么样的考量?

  李北群:学校积极推动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建有世界气象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的培训中心,已为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4000多名环境、气象、海洋、商业方面的高端人才,其中很多已经成为所在国国家部长级的官员,为全球气象和环境生态领域做出突出贡献。

  学校对标海外一流大学标准,聘用近80位外籍教授,国际化内涵渗入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各环节。其中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等多所世界名校共建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成为国内首批获准立项建设的3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之一。

  我们也积极推动世界气象组织和教育部门签订合作协议,选派师生赴世界气象组织挂职。推动气象学科的国际专业认证标准。目前国家大气学科专业的认证指标体系正是南信大主导制定的。我们也希望通过世界气象组织把认证标准进行全球推广,推动专业标准、中国标准走向世界。我们还积极承接和推进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校园建设任务,已经召开了全球“一带一路”气象教育联盟的筹备会议,未来会成立“一带一路”气象教育联盟,在气象领域发出更响亮的中国声音。


  本报记者 沈峥嵘 杨频萍

  摄影 邵 丹


关闭

版权所有©202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十四五”规划专题网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展规划处
办公邮箱:fgc@nuist.edu.cn        办公电话:86-25-58699827     办公地点: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44       NUIST备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