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教育规划需要更加关注的十个问题

2020-12-28     编辑:xyw     作者:高书国     图片:     点击:[]

高书国,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孔子曰:凡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育规划是对教育发展前瞻性、战略性和整体性的谋划,是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最为重要的战略工具和政策工具。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是“十三五”教育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收官之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十四五”教育规划是一个新时代的教育规划,是一个新起点基础上国家教育发展的最新规划。 “十四五”规划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时间节点,正值第二个百年开启,中国教育即将进入“基础现代化”迈入“整体实现现代化”新阶段。未来几年中国将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群众希望接受高水平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对于“十四五”教育规划提出新要求、新目标和新期待。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今世界格局风云变幻,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国际教育竞争日趋激烈,进一步增加了“十四五”教育规划的复杂性、挑战性和必要性。

  • 教育如何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 如何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
  • 如何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是“十四五”教育规划必须思考并很好回答的战略性问题。为更有质量、更加高效地做好“十四五”教育规划,我们提出以下十个方面的建议:



1
更加关注制度建设

综合实力、质量水平、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国家教育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教育法律制度、标准制度、管理制度、运行制度和保障制度。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已经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并体现出具有先进性、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制度优势。在未来10-15年期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将更加全面、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同时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为世界教育体制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十四五”期间将更加关注制度建设。


  • 一是在法律制度方面 ,将研究制定《学前教育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终身学习促进法》;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教师法》。
  • 二是在标准制度方面 ,将以教育质量标准制度为核心,制定覆盖全学段、体现世界先进水平的教育质量标准;健全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和体质健康标准;完善职业教育高技能培养、高等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 三是在资源配置方面 ,根据新时代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和各级各类教育特点,以转变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为重点,健全完善办学条件、生均经费、教师配备标准,着力缩小区域教育水平差距,基本形成比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标准体系。
  • 四是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管理制度,公共政策、资源投入和保障机制重心下移,更加聚焦学校建设、教师成长、课堂质量和学生发展。



2
更加关注治理能力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围绕着中国教育整体现代化和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优质教育的总体目标,“十四五”教育规划将更加关注治理能力的提升和现代化。


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治理模式和治理能力。中国教育正在从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向社会参与多元治理模式转变。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公众参与教育决策制度,推动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成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议题。这就需要把握全球教育和中国教育发展趋势和特点,有所作为,顺势而为,提供中国教育治理水平和国际教育参与能力;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宏观、中观和微观治理体系,完善国家、地方与学校教育治理体系;这就需要持续改变治理理念、治理方式和治理技术,进一步提高公共教育服务能力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这就需要建成畅通有序的社会参与教育治理渠道和网络,形成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依法共同参与教育治理的体制机制和保障体系,整体推进、全面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



3
更加关注优质均衡


更加关注优质均衡是“十四五”教育规划的战略重点。研究预测,2020年全国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学率将达到8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将达到95%以上,高中教育毛入学率将超过90%;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比例达到85%,2022年所有县(市、区)全面实现基本均衡发展,优质均衡发展比例达到20%。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正在发生从“有学上”向“上好学”的发展模式转变。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整体部署。

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转变是一次基础教育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变。 在优质均衡方面,“十四五”教育规划将聚焦以下五个重点问题:


  • 以课程改革和标准建设为重点,构建中国特色义务教育发展质量体系;

  • 以生均经费和教师工资为重点,形成优质公平的资源配置方式;

  • 以高考改革和育人模式为重点,着力提升普通高中教育整体质量;

  • 将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紧密结合,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评价体系;

  • 总结、提升、凝练中国教育均衡发展经验,提升基础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4
更加关注家庭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知识传授、情感交流和文化影响活动,原生性、时代性、发展性和终身性可称为现代家庭教育的四大特点。《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十四五”教育规划,要重新审视思考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价值追求、体系要素,紧密结合教育整体改革和推进策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面向21世纪家庭教育发展需求的、城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探索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新模式。


  • 要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妇联等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的讲话精神,将家庭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整体规划,设计构建适应新时代家庭教育要求的组织体系、决策机制和协同机制;
  • 要重点研究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目标、构建主体、构建方式、构建策略,进一步研究“覆盖城乡”的内涵、标准、手段和策略,探索建立国家和地方家庭教育经费列支制度;
  • 要正确区分家庭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加大政府公共教育资源对于居家学习、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支持;
  • 可以按照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通过政府、市场、第三方等不同供给主体,提供丰富、多元、标准和优质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5
更加关注教师发展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实现教育发展模式转变的根本动力。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建立了拥有1700多万专任教师、世界最大规模的教师队伍,为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强大的教育人才保障。“十四五”期间,要坚持稳定规模、注重质量、提升素质、合理配置的原则,进一步补足学前教育教师规模与数量短板,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能力,提升职业教育教师育人能力,提升高等教育教师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和人才创新能力。

建立适应教育发展模式转变,适应教育整体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新理念、新体制和新机制 建立投入于教师就是投资教育质量、谁投资于教师,谁就在投资于教育质量的新观念,以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为突破口,真正形成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的体制机制;积极鼓励各地建立“阶梯式”补贴制度,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教师待遇,让农村教师有尊严、有自信、有幸福感地教书和生活!

建立城乡教师一体化发展机制,逐步实现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合理、高效、均衡。探索建立城乡教育改革和教师一体化发展实验区。推广北京等地区的先进经验,将到农村地区、西部地区支教作为教师职务晋升的必要条件。建立城乡教师网上教研备课制度,完善城乡教师“一对一”互学制度,形成城乡教师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良性机制。




6
更加关注人工智能


技术改变现状,创造未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能整体改变着21世界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十四五”期间,要更加充分地发挥技术对于教育的革命性作用,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积极应对疫情常态化新挑战,打造教育信息技术升级版,建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旋转门”,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居家学习样态,以新责任重构育人机制,以新技术完善育人体系,以新资源支撑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教育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全面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对接教育整体现代化目标要求,主动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学习变革深度融合的趋势,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的课程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教学数字化、评估数字化,“十四五”期间基本建立各级各类教育全覆盖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体系。探索未来学校的新样态、新模式和新机制。设立“智慧教育示范区”,推进新技术支撑下的教育模式变革和教育生态重构。加快建设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重视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学校文化建设。



7
更加关注终身教育


全球化、数字化、老龄化是影响21世界教育发展的三大趋势。《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作为战略任务的第一条,凸显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战略地位,对于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终身教育是“十四五”教育规划的战略重点:




  • 更加重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完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让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体系更加健全、机制更加灵活、学习更加有效。

  • 更加重视终身学习网络建设。进一步实现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互融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密切配合、良性互动,形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性、公益性、个性化和终身化的更加完善的学习网络。

  • 更加重视终身学习资源建设。筹划建立全国性终身学习资源平台,扩大公共教育资源供给;根据不同群体教育需求特点,精准对接学习者的个性化要求,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终身学习新模式;重视学习成果评价,扎实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实现学习机会充分、资源获得便捷、成果评价有效,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实现全民素质继续提升。



8
更加关注资源配置

2019年,全国教育经费总额已经从2000年的2700亿,增长到50175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经费为40049亿元。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教育财政能力持续提升,教育经费占世界教育经费比例明显提升,已经从一个教育投入弱国成为一个教育投入大国。未来10-15年,特别是“十四五”期间,是中国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整体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教育强国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资源配置和财政资源支持。



第一,要实现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转变,调整和改善教育投入结构。在全国大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普遍改善的情况下,更加重视“软件”投入,中小学教师工资占基础教育经费的比重达到60-65%左右;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将更多的经费投资于人,投资于教师发展,投资于学生发展。


第二,要逐步扩大公共教育服务能力,补齐教育发展投入短板。适应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居家学习需求,增加公共教育经费投入;为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提升必要而稳定的公共财政支持;中央和省级两级政府建设终身学习平台,支持老年教育发展。


第三,要更加重视教育经费与项目评估,不断提升经费使用效益。坚持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以优质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为重点,以加强教育经费绩效管理为手段,促进政府和学校教育经费管理使用科学化、规范化,管好用好教育经费。



9
更加关注理论创新

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实践,理论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进入新时代,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思想理论,需要研究探索符合普遍规律、具有广泛共识、中国本土化的教育科学、教育规律和教育理论,为世界教育发展和理论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 总结中国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1950年代起的扫盲教育到1960年代的普及教育,从1970年代的教育改革开放,到1980年代的职业教育发展;从1990年代的教育改革到2000年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2010年提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整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公平持续推进,教育质量普遍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整体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做出重大贡献,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教育快速发展的典范。
  • 讲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故事。 教育理论建设既要讲求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持续总结提炼,凝聚中国特色;同时理论更加讲求可接受性,需要用讲故事的方式,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愿意接受的方式把中国教育故事讲出去,达到“听得懂、能复制、会操作、有实效”的目的。
  • 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挖掘、继承和吸收中国古代优秀教育理论,紧密结合当代中国教育管理、学校建设、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实践,总结形成教育改革理论、教育发展理论、教育管理理论和教育评价理论,为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培养民族大业的时代新人提供理论支撑。



10
更加关注竞争力影响力

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发展中人口大国,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相继实现了扫除文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目标。中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培养了1.9亿高层次人才,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标志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源泉。面对日益激烈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世界各国教育实力竞争、质量竞争、模式竞争和制度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必须坚持“四个自信”,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全面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提升教育总体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 第一,积极应对国际教育发展的复杂挑战,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持续构建与世界各国友好平等交流合作的新格局,为中国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 第二,深入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培养青少年国际沟通、国际交流和国际参与能力,利用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优势,以开发国际课程,培训国际教师,促进双向、多向国际理解与交流。
  • 第三,持续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提升高等学校知识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 第四,扩大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参与地区,展示中国学生能力和中国教育成就,改进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
  • 第五,持续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提高准入标准和准入门槛,宁缺铁滥,吸引国际优秀学生进入中国高等学校学习。
  • 第六,构建中国特色国际课程体系,推广中国教育教学先进经验,为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做出中国贡献。






关闭

版权所有©202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十四五”规划专题网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展规划处
办公邮箱:fgc@nuist.edu.cn        办公电话:86-25-58699827     办公地点: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44       NUIST备80183